由于课堂教学评比大赛的课时要求,第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了初读课文,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。面对这样的文章,每段都非常的优美,很难取舍,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,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:
一、观察桂花树,感受桂花迷人的香。
首先:营造氛围,走近桂花树。
从课题开始,提出质疑,营造阅读期待。走近桂花树,观察它开花的样子不仅笨拙,而且树叶茂密花儿细小,不与繁华斗艳,但是作者只喜爱桂花。由此而产生阅读期待,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初步认识桂花树的形象,走近桂花树。
其次:感受桂花迷人的香。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来读,抓住一个“浸”字,扣住一个花香,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。在此处通过朗读,读好浸字,来读出韵味,并分层次指导朗读,读出桂花的香味;让这香味更浓郁,芳香扑鼻;让这香味沁人心脾,弥久不散。
反思:让语文课具有很浓厚的语文味,研究语言、品味语言是关键。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,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。我通过“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”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,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“香飘十里”,可以转化句型加深学生的理解,也可以创设情境,发挥想象,还可以替换“浸”为“飘”、“泡”等字,来体会“浸”衬托了桂花的十里飘香。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,体会词语的含义,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。
二、享受摇花乐,体会童年的乐趣。
借助阅读,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画面,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、摇花的乐、花雨的美,牵出对童年的怀念,对故乡的留念。
首先: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。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,抓住一个“缠”字,来感受摇花前的迫切心情,读“缠”时,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,但此处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,朗读浮于表面,文字不能立体化。
其次:在体会摇花乐时,我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摇一摇桂花树,再让学生发挥想象,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,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,之后配乐,播放图片,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在此处重点是指导“喊”字的读法。
反思:抓住“缠”、“摇”、“喊”……这几个重点的字来体会作者的童趣,使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,但在指导朗读的时候,停留在了朗读技术的指导上,而未走进作者的内心,所以效果不明显,而且不够自然。
这堂课存在不少的问题,但到现在也还存在一些疑惑。
一、生字词的`教学流于形式,在课堂上只是渗透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教学,未能讲透,未能很好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。那一节课的时间,如何才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结合,提高课堂的效率?
二、面向全体学生。公开课是借班上课,因不了解学生,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。但正常教学,就要面对全体学生。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,作提升;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,作强调,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,作巩固。
总之,一堂好课,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创造、反思总结。经过这样的锤炼,教师的成长会很快的。
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,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