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九华山导游词讲解

2020-04-30 来源:澳客旅游网

  九华山化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。又名地藏寺。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。东临东崖,南对芙蓉峰,西接神光岭,北倚白云山,四山环拱如城。明嘉靖王一槐《九华山志》载:“化城,天竺国佛场名也。今寺在山之西南,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,峰峦环列,泉壑纡回,中旷而夷,类其国郭,故名。

  旧志云:晋隆安五年(401)天竺僧杯渡始创寺,曰‘九华’。唐郡守张严(岩)奏额始名‘化城’。”唐人费冠卿《九华山化城寺记》载,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,寺额即曰“化城”;至德初年,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,深为感动,于是买下檀公寺基,构筑台殿,以成琳宇,请地藏大师居之;建中初年,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,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。

  化城寺坐北朝南,居高临下。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(放生池)和麻石铺成、面积1864平方米的广场,是九华山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。现存四进殿宇、硬山顶、马头墙,砖木结构;庄严古朴,具有皖南民居式古寺建筑特征。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。

  全寺对称严整,布局有序。四进殿宇分别坐落在3个台基上,层层递升。第一进灵官殿,殿前廊檐长20米、高6米,3扇大门,殿内进深16.5米,面阔5间。有2个天井,两侧为厢房;第二进天王殿,长20米,宽20.5米,敞厅堂有四落水天井,东西两侧有半廊;第三进大雄宝殿,宽20.5米,内有天花藻井3只,中间大藻井直径440厘米,深170厘米,其“九龙盘珠”图为浮雕艺术珍品;第四进为藏经楼,保持明代建筑风貌。长20米,宽14米、高1.3米。三、四进之间院墙上嵌有明、清以来的石碑8方。

  藏经楼是九华山珍贵文物荟萃之处,主要佛教文物陈列于藏经楼下厅堂。楼上藏有明万历刻板《藏经》、明代高僧海玉(字无瑕)手书《血经》81卷、印度贝叶经2札以及明神宗颁经圣谕、清康熙、乾隆帝的御书手迹。

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,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