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商报•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
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敦煌文化?
《大敦煌》是一部突破传统视角,以“时空地理”为核心,全面呈现敦煌的地理、历史、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综合性作品。据了解,不同于以往多聚焦于敦煌石窟的著作,这本书内含200余幅摄影作品,以更宽广的视野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敦煌图景。它不仅展现了敦煌石窟的艺术之美,更深入探讨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地理重要性、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。
▲《大敦煌》
孙志军 著 王瑞智 编
湖南美术出版社
2025年6月
本书作者孙志军1984年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,现任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、研究馆员,兼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。其长期从事石窟摄影工作,以及敦煌摄影史研究。
“二十多年前的一天,在拍摄藏经洞时,我的脑子里忽然灵光一现——藏经洞里出来的几万卷古代文献,其中有没有和敦煌山水有关的内容呢?迫不及待地对前贤关于藏经洞文献的研究成果检索之后,得知藏经洞文献里有四十多个卷子与敦煌地理有关,这太让人兴奋了!于是,我一头钻进了故纸堆。很快,悬泉水、蒲昌海、紫金山、长亭驿、古长城……一连串美妙的名字刻进了脑海。之后,一有机会,我就捧着李正宇先生的《敦煌历史地理导论》,跑到野外,去寻找、比对藏经洞文献里的一个又一个地名。这种比对一直持续至今,直到敦煌的3.1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个地片我都烂熟于心——每看到一处荒山、一条野径,我马上就可以联想起某一年这里发生了什么事,这里走过的那个人……”孙志军介绍道。
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认为,打开本书,“我们会眼前一亮”。“这一幅幅精心拍摄的照片覆盖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,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地理敦煌。地理是什么?是大地所承载的丰富的景观,是孕育一切事物的摇篮。地理会告诉你:敦煌是怎样生成的,它的滋养系统是什么,人类为什么选择这里做他们向往的事业。”唐晓峰指出,书中的地理是以丰富的景观呈现的,景观不是看一眼了事的东西,在当代人文地理学中,景观被视为一种文本,是需要用心阅读的,英文为:landscape reading 。一般认为,人的认知来自三大文本:书面文字文本、口头语言文本、地上景观文本。“关于敦煌的书面文本、语言文本,你不会缺少,那么景观文本,这里就是。阅读景观,为你补上敦煌知识的第三维度。”